CAR-T细胞疗法在医学界取得过哪些成就?120W治疗癌症值不值?

2024-06-07 来源:网络 阅读:1814

CAR-T细胞疗法可以说是近几年最热门的癌症治疗方法,一是因为他的价格昂贵,在国内售价高达120万一支;二是它的疗效显著,它的个性化定制,能让一些无药可救的晚期癌症患者重新燃起希望。

它目前也已经斩获了不少奖项:

1.2018年Galien基金会最佳生物技术产品奖:盖伦奖被誉为“医药界的诺贝尔奖”,被公认为是医药和生物医疗行业的最高荣誉。诺华,因其CAR-T细胞治疗产品Kymriah®被授予Galien基金会最佳生物技术产品奖。

2.2024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该奖被称为科学界最豪华大奖,奖金高达300万美元;CarlJune博士因其对CAR-T细胞疗法的贡献而荣获2024年生命科学突破奖。

3.NCI MERIT奖: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设置,2023年,Shivani Srivastava博士因如何使CAR-T细胞疗法有效对抗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扩展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而获奖。

这里我们就来聊一聊它是否值得120万;同时,我还会说一下传统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等主流癌症治疗的优劣势,以及各种新型的研究——比如基于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电荷差异的研究等。

一、抗癌明星疗法:CAR-T疗法的短板

要知道,CAR-T细胞疗法从被提出以来就是治疗癌症的明星疗法,已经被证明是对抗血液类癌症的强大武器。

120万的出处来自于CAR-T疗法在国内的第一次应用:[120万一支,症患者痊愈」。

2年前,一名57岁的患者——患有弥漫大B淋巴瘤的患者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靶向CD19自体CAR-T产品治疗。[1]

当时的他肿瘤复发,并且多种治疗方式已经不适合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选择了CAR-T细胞治疗法,结果却意外地成功,治疗后身体各项指标趋向正常,患者的身体状况比以前要好的,出院之后感觉就跟正常人一样。

来自参考资料[1]:侵删

但是,和优点一样突出的是,CAR-T疗法也有很多劣势。

最最要的是贵,120万一支的定价对很多人的冲击都很大,在2021年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热议,也确实超过了很多家庭的承受能力。

不过这种高昂的定价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黑心商家」,而是有原因的。

一是CAR-T的研发成本极高,在国内上市的CAR-T药物阿基仑赛注射液研发费用就有6.75亿元之高;

二是生产过程极其复杂,这种产品才是真正的千人千面,需要给每个癌症患者进行「专属定制」。

简单说,用于治疗患者的药物,是从患者身体里面提取出来的自己的细胞,经过筛选加工培养成的。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一个患者至少需要培养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个CAR-T细胞;超过600个步骤的繁复过程;需要投入巨大的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完成。[2]

下面这个图很复杂,大家不用细看,大概感受一下这个复杂度就行了。

来自参考文献[2]

但是没有可以保证100%疗效的方法,CAR-T也不例外,比如前面例子提到的CAR-T疗法的靶点是CD19,但是部分患者会出现CD19阴性或低CD19,就可能让CAR-T细胞无法起效或效果很低,医学上被称为「抗原逃逸]。

从这种明星疗法——CAR-T治疗的分析上,我们可以看到,起码在目前阶段,无论宣传多么神奇的疗法,都是有缺点的,也就是说都是有适应人群的。

那这时会有人问了:哪种癌症治疗方法最好呢?

二、浅谈不同癌症疗法的优缺点

人类对抗癌症的历史很长,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现在我们应对癌症的武器库里面的武器有很多,每种疗法都有优点和缺点。

而癌症作为一类疾病的统称,不同癌症的区别很大,同一种癌症的不同患者情况也不一样,即便是一个人身上的癌细胞,也是充满了异质性的,所以在癌症治疗这件事上,真的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所以,现在的抗癌治疗一般是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取长补短,求得效果最大化。

目前主要有这几种方法:放疗、化疗、手术、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这些都是利用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不同,差异化杀死癌细胞。

最传统、基础的疗法就是:放疗、化疗和手术疗法了,这3种是很多癌症的一线疗法,也经常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使用,我们逐个看一下。

1.放疗。利用高能波(例如X射线)杀死癌细胞,医生在放疗的时候,会创建肿瘤和周围正常结构的3D模型,放射治疗集中在肿瘤上,避开正常组织(如放大镜聚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立即减轻症状、能同时可能导致转移的血液因子的癌细胞、方便等;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不够精细,可能术后会留下肿瘤细胞、可能会有手术并发症等。

2.化疗。主要是吃抗肿瘤药物来治疗,可以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对原发或转移肿瘤病灶均有治疗作用,目前依旧是治疗肿瘤的主要药物。但是化疗因为在全身发挥作用,所以正常健康的细胞也会遭到攻击,也就是会有副作用,比如恶心、呕吐、脱发、口腔溃疡等。

再说一下

3.手术疗法,是在癌症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之前消除许多种癌症的最有效方法,很多早期的肿瘤甚至可以通过手术实现「治愈」。

另外有2种最近几年才火起来的新型疗法。

比如针对已经有明确致癌位点的靶向治疗法,其有明显的耐药性副作用;又比如基因疗法,通过干扰肿瘤细胞内基因复制、转录等过程实现治疗。虽有相对有效,但改变基因这种方式,人体的配套系统会做出什么样的“适应性”变化也是未知,会面临其他高风险的致命疾病。

最后一个就是最近很火的免疫治疗了,我们上面说到的CAR-T疗法就属于这一类,具体就是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来抗肿瘤,相对来更加个体化,副作用更少,但是价格也普遍比较高。

看到这里,我们发现每种疗法都有局限,没有最好,只是是否适合。我们会从不同的维度来评判这种疗法的是否适合,也可以说对于某个患者的「好坏」,很多人可能就有下面的问题了——

三、究竟怎么来看癌症疗法的「好坏」

这个评判标准,每个人都不一样,我特别推崇的是一个业内人一直在讲的3要素:安全性,有效性,价格对比。

按照这3个要素来画一下目现有疗法的位置,大概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有的人觉得价格无所谓,疗效好就行,120万一针的CAR-T疗法也毫不犹豫。但是在医疗这件事上,不是有钱想用就能用的,如果他的癌细胞中不存在CAR-T和靶向治疗的有效靶点,用CAR-T疗法疗效差,即使他不差钱,也只能选择放化疗。

可以看到,目前的各种疗法各有利弊,太贵老百姓负担不起,其他可以承受的疗法又创伤性过大,癌细胞杀死了也要了患者半条命。

因此科学家就在想:是否存在一种广泛适用、价格低廉,同时又有一定效果的的抗癌疗法呢?

诺贝尔奖得主、DNA双螺旋的结构发现者、分子生物学和精准医学时代的开创者之一詹姆斯·沃森曾说过「基因不是肿瘤治疗终极出路……氧化剂和抗氧化剂对癌细胞的作用机理,才是人类战胜癌症的曙光」。沃森提到的氧化和抗氧化作用机理的本质是细胞电荷在体内的转移并基于癌细胞电荷特性进行有针对性地攻击,即电荷机理[3]。

近些年,科学家们就发现癌细胞在电荷特性上与普通细胞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在下面列出了一张图,蓝色的细胞为癌细胞能和带正电的纳米颗粒可以结合,可见,癌细胞带有负电荷。

于是科学家就提出一个治疗方法:把电荷当成癌细胞潜在的治疗靶点,如果有一种物质能中和掉癌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使得细胞内外电荷差出现改变,引发离子和水流动,渗透压改变,导致癌细胞凋亡,并且这个对正常细胞基本没有影响。

这不是很完美吗?

这里就有研究人员将目标对准了“硒”,硒被认为具有抗氧化的作用[5],被当作一种可能的抗癌疗法,已经开始在做临床试验了。[5,6]并且硒作为一种半导体[7],经过研发,完全有可能携带正电荷去针对癌细胞。

据我所知,已经有公司以电荷理论为基础、硒为主要成分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硒化合物成分,并命名为:DMS(二杨梅素基二硒醚)。这个硒化合物的特点是两个硒原子通过独特的化学键与杨梅素基团紧密连接,这种特殊结构有利于硒原子稳定并牢牢地结合在杨梅素基团上,充分发挥硒元素作用同时,在体内又不会被电离出有毒的4价和6价硒。这个结构特性有效解决了硒剂量之间的效用与安全性的平衡问题的世界难题:硒低剂量通常无效,而高剂量却有毒。我在这家公司的官网上也找到了他们的专利图:

还有它的大量第三方实验结果数,证明其安全性约等于食品级:

DMS取得这样的效果,已经是很大的突破了。目前我也没在市面上看到其他公司有类似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因为普通硒应用之所以受限,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安全剂量较窄,较低的摄入水平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性,因此不同监管机构或科学机构对硒的推荐摄入量都是很低的,都是在微克级别。比如,美国医学研究所建议成人每日摄入量为55μg/d,世界卫生组织 (WHO) 建议的摄入量为25至34μg/d。为了防止因过量硒摄入而产生的不良影响,美国医学研究所将成人的可耐受摄入量上限设定为400µg/d。[8]

然而,DMS正好打破了这一束缚,让硒在体内更为高效地发挥作用。更为关键的是,DMS针对癌细胞的电荷并直接作用于癌细胞的核心代谢途径,这是每个癌细胞的共性,因此不易变异产生耐药性。

研发出DMS的这家公司也推出了相应的产品——LANGMA Balanced Entropy胶囊。每粒这种胶囊中含有110mg的DMS,等同于50000ug的硒含量,足以为身体提供丰富的硒补充并达到治疗目的。

而且他们也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有了官方认可,还是很牛的。

希望DMS这类具有普适性的疗法能被更多的人看见,或许那时候绝大多数癌症将不再是绝症。

【本文仅为科普,看病请到线下就诊】

参考资料:

[1]人民资讯. 国内首例使用CAR-T细胞治疗的淋巴瘤患者在苏州出院.20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9684865591632071&wfr=spider&for=pc

[2]Levine BL, Miskin J, Wonnacott K, et al. Global Manufacturing of CAR T Cell Therapy. Mol Ther Methods Clin Dev. 2016;4:92-101.

[3]Shi DL. Cancer Cell Surface Negative Charges: A Bio-Phys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Warburg Effect. Nano LIFEVol.2017;07(03n04):1771001.

[4]周春燕, 药立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9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 120-127.

[5]Razaghi A, Poorebrahim M, Sarhan D, et al. Selenium stimulates the antitumour immunity: Insights to future research. Eur J Cancer. 2021;155:256-267.

[6]Rataan AO, Geary SM, Zakharia Y, et al. Potential Role of Selenium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and Viral Infections. Int J Mol Sci. 2022;23(4):2215.

[7]Barman SK, Huda MN, Asaadi J, et al. Surface and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Ultrathin Trigonal Selenium: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with van der Waals Correction. Langmuir. 2022;38(28):8485-8494.

[8]Vinceti M, Filippini T, Del Giovane C, et al. Selenium for preventing cancer.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8;1(1):CD005195.



延伸 · 阅读